創意打哪兒來?

創意不在小說家的香煙或嘻皮世代的迷幻藥裡,

創意就在你我身邊的生活裡。



有人說「字如其人」,我則相信「節目如其人」,每個人擅長作的節目有固定的長相。



綜藝節目的屬性跟戲劇節目不同,戲劇節目是線性的,前後互相呼應。但綜藝可以是非線性的,天馬行空自在遨遊,上一分鐘的內容跟下一分鐘可以分屬兩個單元,透過拼貼讓節目多采多姿。所以才叫做「綜藝」,是一種綜合的藝術。



每個製作人都在一年一年的經驗累積下,找到了自己喜歡、也受觀眾歡迎的路線,就此形成獨特風格。像我,一直都希望作品能掌握時代脈動與流行、不失童心、跨越年齡隔閡,不僅有好的表演,還要有高度,更重要的是能與社會對話。



方法1:創意的起點

任何創意都不是在家裡躺著想一想就想出來的,節目籌備初期的思考有一定的流程,必須從外而內的發想。



我在發想新節目之前,會考慮一些因素。首先,注意到市場要什麼。



現在的媒體市場已經呈現「分眾化」的趨勢,爸爸看的跟青少年看的節目內容不同,家庭不再只有一台電視機,男女關心的議題也不一樣。鎖定一個收視族群之後,要開始觀察他們的行為模式,歸納出他們想要看的節目類型。



接著,要觀察社會上呈現什麼新的流行文化。更重要的是,其中有哪些部分是電視節目還沒注意到的?這個空缺就是機會,也是創意起點。



然後把自己放在這個起點,捫心自問,這樣的我,會需要什麼?



首先,「個人經歷」當然是創作者很重要的素材。像二十多歲時做的「連環泡」,裡面有個「爸!我回來了!」的角色,基本上就是高中的我。



「住左邊住右邊」雖然說的是現代社區大樓的故事,實際上也帶著我對眷村大家庭的記憶。



民國九十六年,我做新節目「學校沒教的事」,是因為兩個孩子大了,自然想要做個給孩子看的節目。假使我愛騎馬,一定會想方設法做個騎馬的節目,因為愈熟悉的事情愈能做出味道。



這些從自己出發的想法,不僅在電視製作上可以採用,許多作廣告、作設計的人也都是從自身出發,想著在類似的情境下,「我」會需要什麼?接下來發想出的點子較能契合特定族群的需要。



這樣的思考模式,不只反映了自己的內在,也是觸發旁人深有同感的關鍵。所以節目不只是「我的」,也要讓觀眾「認為」節目道出了他們的心聲。



方法2:找出與觀眾共同的往事

像籌備中的案子「老王的同學會」描寫更年期男子的心聲,這個題目讓外界太容易對號入座,當然也成為另一種趣味。



主角老王是個已婚的副總經理,生活上的困擾包括:躺著睡不著,坐著卻睡著了。尿半天尿不出來,收到褲裡就尿了。想哭哭不出來,一笑竟流出眼淚。家裡上有老母,整天穿得很整齊,但哪也不去。女兒胸部愈來愈大。從美國回來,打算進演藝圈當明星的外甥女,每天都想認識王偉忠。工作上合作的廠商紛紛外移到大陸,公司也正考慮該不該走。這些都讓他很傷腦筋。



就在這個時候,傳來大學老友腦溢血過世的消息,讓他想開個同學會,跟認識三十年的老朋友敘舊。



這些老同學各有各的故事與典型,有老實的上班族,有離婚、開設模特兒經紀公司的花花公子,有人變性了,還有個人死了變成鬼,也想參加同學會。



另一方面,他的太太也想開同學會,正考慮要不要進行抽脂手術,順便墊個鼻子、拉個皮,好以「最佳狀態」面對老同學。



這個故事基本上取材自我的大學生活,幾乎每個角色都有真人當背景,只是朋友裡還沒人去變性。但這也不只是我的故事,還代表了面臨更年期的男男女女共同的過往。



企畫案寫好沒多久,我的大學同學還真開了同學會,起因也如同劇本大綱設定,因為一位女同學過世了,大家很想見見面,一起懷念這位同學。



只是會面過程跟劇本相去甚遠,著實讓我吃了一驚。



民國九十六年過年期間,我準時抵達會場,發現裡面一共有三批人馬,第一批都是些老頭,沒一個認識,第二批是一堆歐巴桑,不像,第三批更不像。奇怪,是我記錯時間了?還是大家都沒來?



想了想,又回到第一批老頭堆裡仔細看,這才發現我找錯人了,因為記憶中的同學都是二十多歲的精壯小夥子,但這次見面,已經全變成老頭了。



感覺就像打開了蒲島太郎的寶盒,大家都變老了。唉!也難怪,畢竟都五十歲了。


方法3:根據「藝人特色」發展

除了自己本身的經驗,也有節目是根據「藝人特色」發展而成。



像「康熙來了」,小S與蔡康永的搭檔是經過精密計算的組合。我一直認為女人需要一個很要好的中性朋友,因為女人跟女人的友誼實在是太複雜了!



比方說,不論多要好的女性朋友,彼此之間還是會有些不能說的祕密,卻願意毫不保留的跟同志好友分享。像是名模往往喜歡找有藝術天分的同志幫自己化妝、做造型,理由很簡單,因為名模懷疑女性化妝師會留一手,不想讓名模比自己美。但同志不一樣,同志可以毫無私心的讓女人更美麗,當女生最好的朋友而不會心存忌妒。



蔡康永跟小S這對搭檔就是這樣的狀態,兩人想法與反應都很獨特,但又不會有搭檔常見的心結,合作起來很自在,搭在一起自然迸出了節目的火花。



最近籌備中的一齣戲,也是根據藝人孫鵬的特色加以發揮。一開始我腦海中浮現一個畫面:孫鵬牽著一個小孩,這對單親父子在路上走著。



繼續想像下去,這齣戲的畫面感就自動浮現了。



小孩走著走著,仰著頭問:「媽媽不會回來了嗎?」

孫鵬看著手中牽的稚子,沉重的回答:「不會回來了。」

「那她在天上會跟我說話嗎?」

「如果天堂的人天天跟我們說話,那這個世界就太吵了!」



孫鵬這樣一個帥氣又帶點痞的男人,無助的帶著小孩,本身就很有趣、很惹人憐惜,而他的兩個朋友,一個已婚男人拚命幫他相親,一個未婚男人拚命幫他介紹女朋友,加上從天堂不時現身的亡妻,就構成了熱鬧、笑中有淚的好戲。



方法4:從社會結構發想

另一種方向是依照社會變動中的大結構發想,像「兩個門牌一個家」。



起點是現今社會男女對待感情的態度不同,女人專情而不長久,面對外遇往往勸離不勸合;而男人則長久而不專情,勸合不勸離。



有衝突就有戲,於是我把場景安排成一家由夫妻共同經營的徵信社。兩人離婚之後還是住在同一屋簷下,但分別有兩個門牌;各自開了自己的徵信社,但每個案子還是共同合作。老婆接到抓姦案,會勸對方快離婚。老公接到抓姦案,則會勸對方別離婚。就這樣,順著劇情,我想探討每個人對待感情的態度。



案子成形之後,我會再三討論方向與細節,每次開會都要反覆的問:

「為什麼?」

「為什麼要做這個節目?」

「為什麼要用這個主角?」

「為什麼要在這個時段?」

「為什麼觀眾不看別的節目,要看這個節目?」



節目不是憑空「蹦」出來的,在問答當中大家都會更釐清想法,更清楚焦點在哪裡,也更知道這個節目的「長相」。



方法5:取個好名字

而「命名」也是一門很重要的技術,節目的名稱就像是一座橋梁的拱石。橋梁建造之前,原本只是一堆散石,但排成橋形、敲入拱石之後,會產生極大的均衡力量,讓橋的兩端安穩緊抓住岸邊。「拱」,這個中國非常高明的工藝技術,曾經讓外國人百思不得其解:為什麼橋有了拱就不會垮?



成功的節目名稱,就有這種凝聚濃縮的力量,像「嘎嘎嗚啦啦」、「週末派」、「綜藝一百」、「康熙來了」、「國光幫幫忙」、「全民大悶鍋」,這些名字都有獨特的個性,甚至可以說,名字取好了,節目也就成形了。



但是,取名字的過程很麻煩。



首先,旁人用過的名字我們不用,因此有大半名詞出局。



沒有創意的名字我們也不用,像「康熙來了」本來叫做「不一樣的十點鐘之康熙來了」,後來只留下後半部。「康熙」除了嵌入蔡康永、徐熙娣的名字,讓人一望可知主持人是誰,同時「康熙」是中國歷史上的太平盛世,意涵豐富。



好的名字唸起來還要好聽,像「國光幫幫忙」,「幫幫忙」這三字帶點痞味,告訴觀眾:晚上十一點了,不需要正襟危坐看電視,可以放輕鬆。



不僅做節目要發揮創意,取名字要發揮創意,任何地方都可以發揮創意,讓生活過得更有味道,任何地方也都隱藏著創意,等著你我去發現。



創意不在小說家的香煙或嘻皮世代的迷幻藥裡,創意就在你我身邊的生活裡。



(摘錄自本書【take 3創意看門道】)


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books/series/series9789864179190-6.php

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369154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gmejo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